中国幼儿园网
标题:
试析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育理念
时间:
2014-7-1 10:53
标题:
试析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
试析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研究者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比如,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和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等。其实,从微观角度看,教育公平还包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公平态度和行为、课程设置中的公平等等。为此,我们对江浙某发达城市的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幼儿园中的11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探寻她们对外来务工者子女有怎样的认知、持怎样的态度,并初步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微观层面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的现状调查
1.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存在刻板印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幼儿的评价保持中立,不置可否。例如,35%的教师对“一般来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其各方面发展较好”这一观点持中立;而对“父母文化素质高的孩子大多更聪明、讨人喜欢”这一问题有高达63%的教师保持中立。有60%的教师感到“与本地幼儿沟通比与外地幼儿沟通更容易;”55%的教师同意“邀请本地家长参与园所活动比邀请外地家长更容易”。
访谈中,教师的态度表露得更加明显。不少教师使用了这样的语言,“我们班外地民工的孩子最多了,挺麻烦的……”“喏!整天脏兮兮的,上课时让他回答问题,他瞪着眼睛直直望着你什么都不说。”“你的教案设计得再好,对这些孩子也没用,他们没有反应!”“我们这里外来民工多,家长素质比较差,小孩子常规很差。”当问起农村孩子、民工孩子与本地城区孩子的差别时,多数教师提到农村孩子,会先说诸如“生活卫生习惯差、比较野、理解表达能力欠缺、攻击性行为多、精细动手能力差”等等,只有在调查人员的提示下,才会说到“动作发展比较好,自理能力较强,进餐较快(但是吃得比较多)”。
谈到对民工家长的看法,一些教师这么说,“他们有的挺敏感的,好像生怕我们瞧不起似的――有一次,我看孩子穿得太多了,就说了句‘毛病兮兮,大热天穿了这么多’,只是随口说了,没想到这位家长说我骂她,可笑吧?”“和有些家长谈不拢,他们只关心孩子会做多少数学题,会写几个字……”“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与他们沟通是没用的。”当说到因幼儿安全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教师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外地家长比较通情达理,一般情况孩子磕破点皮,他们不会计较,不像本地家长难弄!”可以说,在一些教师的观念里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而对自己不利的一概不好。
2.教师对幼儿的不同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差异缺乏关注。
在对问卷的回答中,不少教师因为对不同家庭背景幼儿的教育问题认识模糊,常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例如,70%的教师认为“照顾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教师需扮演多种角色”,而只有40%的教师认可“好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家庭背景的差异”,试想不了解幼儿家庭差异又怎能做到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扮演多种角色?再如,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幼儿家庭背景的了解会影响教育成效,这其中却有35%的教师认为对不同背景的幼儿,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一视同仁。可以说,教师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外来打工者子女由于其背景所带来的与本地幼儿的差异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种表现。
第一,将幼儿因方言不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差异误解为孩子理解能力差。在观察和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强调外地孩子不太能听懂老师的指令、理解方面有问题,但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问题。实际上,教师虽然多数使用普通话,但江浙一带的普通话带有本地方言特征,比如,“他比你好”通常表达为“你还是他好呢”,外地的孩子当然很难理解。此外,一些来自安徽、江西、四川等地的幼儿,虽然也说普通话,但是带有地方特色。如果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尽量使用通俗的普通话甚至学习一些孩子所熟悉的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相信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并能很好地理解与沟通。
第二,将幼儿因地域气候不同造成的生活习惯差异误解为孩子卫生习惯差。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提到外来孩子不常洗澡、不勤换衣,认为打工者父母不讲卫生,导致孩子卫生习惯差。实际上,如果懂些地理常识,应该知道,像陕西、山西这样的地方,常年干旱少雨,气候比较干燥,不易出汗,洗澡换衣不会像南方这样频繁,而刚来南方的北方人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南方的气候,慢慢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又何况是小孩子呢?况且,有些打工的家长确实很忙,有时无暇顾及孩子,但这不是教师责备孩子的理由。
第三,将家长因囊中羞涩造成无法带材料来园误解为不配合幼儿园工作。我们知道,进城的农民工大多从事着最苦最累的劳动,收入低且不稳定,居无定所,成为城市里贫困的弱势群体。一位老师抱怨:“为了上课的需要,让每个小朋友从家里带个梨来,可是,多数外地孩子都带不来!”或许,少买只梨也是为给孩子攒点学费吧。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考虑到他们的经济处境,就不会埋怨家长太不配合幼儿园工作了吧。
二、培养幼儿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提升对于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质量
正如调研中所反映的――很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面对地域方言、经济收入等差异所造成的问题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对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灵的伤害却不自知。这些问题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多元文化意识,有两层涵义,第一,它意味着人们对其所处群体当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与判别能力;第二,它包含着一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宽容能力,以及由衷地赏识不同文化的态度。“教师只有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者,他才能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理解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和文化价值观。教师只有从多种视角来理解文化,他才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动机模式和内容。”
在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多元文化课程,在职后培养中要渗透多元文化技能培训。立足实际、在实施对外来务工幼儿的教育中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运作技能。
以教师为本,将教师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联结起来。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水平与职业经历有关,因为,在不同文化背景园所的工作经历使教师有切身经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教育。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调动教师的多元文化体验。如在对两所外来务工幼儿人数较多的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时,我请来自江西、温州,来自乡镇和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谈谈“你初来此地时感受如何?”“为能尽快融入新环境,你希望园长、同事为你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当教师作为一个外来融入的一员谈到“初来时的孤独无助、语言交流沟通上的障碍、生活习惯上的适应困难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种种误解”时,大家沉默了。每一个教师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所有人都在思考:我们换位思考了吗?我们是否尊重、包容、接纳了每一个不同的同事?我们欣赏她们的不同特点吗?……在这样的讨论和反思中,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被悄悄唤起,而这种反思会迁移到她们的工作对象――外来务工者的孩子身上,引导她们去站在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立场去观察孩子的差异,并理解孩子的不同。
运用案例法进行培训――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课程,要求教育者碰到具体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解决。而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能有效支持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例如,以对某园(外来打工者子女占在员幼儿总数的60%)的教师培训为例,教研员节选了大班教学活动“削铅笔”片段展示给大,家。教师请带来各种各样卷笔刀的孩子们尝试着自己削铅笔――请个别幼儿示范削铅笔(用自动卷笔刀)――教师讲解自动卷笔刀的用法――幼儿再次使用卷笔刀削铅笔(削铅笔时,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仍然削不好铅笔)。观摩后,大家针对这几个环节进行讨论:为什么还有一半的孩子不会使用卷笔刀削铅笔?可以说,此案例反映了一些教师典型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其一,该班有近一半多的孩子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从家里带来的是最简易的卷笔刀――小小方方的,需要用点巧劲来削出铅笔芯。教师并没有在意孩子带来了哪种卷笔刀。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带这些已经快被淘汰的卷笔刀?其二,请上台来示范削铅笔的孩子都是拿着较大较豪华自动削笔刀的,只需转动把柄就可以很顺利卷出铅笔芯来,所以,教师很满意这个结果。其三、对大多数没有削好铅笔的孩子,老师没有去理睬,只是埋怨带来的卷笔刀不好用。通过分析,教师们意识到了日常教学中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关注:无视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家庭经济背景与本地幼儿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仅仅让拿自动卷笔刀的孩子来示范,有伤外来打工子女自尊心;不能够及时发现并利用差异性要素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简易卷笔刀使用技巧的掌握。我们要不断地去捕捉这样的案例,使幼儿教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化多元文化意识,掌握多元文化教育技能。
欢迎光临 中国幼儿园网 (http://chinaye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