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园网
标题:
从几百篇日记到一本书——《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编辑手记
[打印本页]
作者:
资源共享
时间:
2015-1-19 10:35
标题:
从几百篇日记到一本书——《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编辑手记
从几百篇日记到一本书——《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编辑手记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咖啡桌对面的人拿出厚厚一叠稿纸堆放在我面前,对我说:“最开始只是一两个老师发现混龄班孩子的表现不同于同龄班孩子所做的记录,后来就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了。从那时到现在,我都没把它当成一项硬性任务布置给老师们,我希望他们是因为自己想写而写,为了孩子而写,不是为了任务。”咖啡桌对面坐着的是上海闵行区依霖幼儿园的徐刚园长,她从事幼教工作几十年,曾提出并实践了“我和孩子一样高”“让环境说话”“建设‘笑’园文化”等教育理念。徐园长喝下一口咖啡后继续说,“从六年前的第一篇日记到现在的几百篇日记,从当时的寥寥数语到现在的详尽分析,从没人进混龄班到现在争着进混龄班,老师们惊喜于混龄教育环境下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也感动于老师们的用心。当初我们只是想静静地为孩子们做点事,现在看来我们正在实践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断带给我们惊喜,我们想与更多的人分享。
徐刚园长所说的“新的教育模式”指的就是他们已经探索了8年的混龄教育。与一般的混龄教育不同。他们提出了“家庭式”编组的混龄教育模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全班30人为例,小中大年龄段孩子的比例为1:1:1,分成10组家庭,每组家庭由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组成,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会自然转换,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发展的机会。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对这种混龄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庭式混龄编组更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相应地产生责任意识和小家庭的团体意识,让合作取代竞争,让分工与角色匹配,将孩子的年龄差异、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显性化和具体化。”
以日记的方式解读混龄教育无疑是新颖的。读者喜欢看案例,但一般很少有机会了解案例发生的前因后果,更难以从案例表象中解读出本质性的教育规律。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一书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解读与思考混龄教育的新视角。
●90篇精选日记,真实生动
全书中共有混龄日记90篇,每一篇都记载了老师与孩子的对话,生动有趣,令人过目不忘。无论是同龄班还是混龄班的老师,都会对其中的描述产生共鸣。与常见的记录相比,这90篇日记更多呈现的是孩子们在混龄教育环境中自主、真实的发展过程。日记后还有“教师手记”单元,呈现的是当事教师在记录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思考以及实施教育行为时的心情,从而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全貌。
●3个分类单元,脉络清晰
这90篇日记被归类为3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走进混龄家庭”,主要呈现混龄教育环境中儿童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师幼之间是如何对话的,依霖幼儿园特有的“家庭式”编组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二个单元是“走进混龄教育”。解析经过实践检验的混龄教育课程,告诉读者,教师如何组织混龄活动,使用了哪些教育策略;第三个单元是“混龄教育环境中的成长”,揭示儿童的成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混龄教育到底好在哪里。据此,读者对这种混龄教育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育效果一目了然。
●18篇深度解读,从现象到规律
教师记录的通常是现象及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教育场景和片段,而对隐藏在背后的教育规律无法一一剖析。于是,我们又从90篇日记中挑选了18篇具有典型特征的系列日记,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做深度解读,使读者借助专家的视角将现象抽丝剥茧,发现背后的教育规律。例如,“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孩子实现同一目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求同一时间同一目标的高结构的集体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混龄教育。相反,在低结构的活动中,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能够参与进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教师来说,也因为这类活动多样的参与方式,把混龄的差异性放大了,让教师能够明显看到孩子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特点上的差异,继而自然地引发教师的思考,引发对因材施教以及尊重个别化差异的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正在养育孩子的家长们、即将走上幼儿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们,如果能翻翻这本书,看看混龄班儿童的成长发展及其教育方式,一定会发现解读孩子和帮助孩子成长的阀门,这些阀门并不高深,而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或育儿实践中去的具体方法。
欢迎光临 中国幼儿园网 (http://chinaye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