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互动]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呵护幼儿心理

[复制链接] 0
回复
96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6-23 10: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呵护幼儿心理


       《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影响很大,然而由于父母受职业、所处环境以及对幼儿期望值等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误区,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尽量减少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一、打骂幼儿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奉行“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人才”的训诫,把“打骂”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结果使一些孩子几乎都是在指责和谩骂声中成长。诚然,父母打骂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打骂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打骂只会使他们产生恐惧,侮辱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一个4岁的孩子被父母送进了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于是在某天上午,趁老师不备溜出校门回了家。在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妈妈,却没想到遭到妈妈的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也从公司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当时他似乎还是 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儿,因为玩弄桌上的茶杯,后脑袋遭到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骨头压扁了”等等。第二天,他变得发呆及哭笑无常。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这时,父母只 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人们认为骂了几句,打孩子几个耳光是教训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打骂一开始的确会收到立即的效果,可是长久下来,孩子并没有变的好些,有的甚至使孩子更坏。然而,甩打骂孩子的方式管教是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1.影响亲子感情经常打骂孩子易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做错了事后,更不会给父母讲。打骂孩子还导致孩子憎恨父母。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模仿性很强,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很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父母打骂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的作用。

       3.变得固执
       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就故意捣乱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父母生气,有的孩子越挨打越不认错,犟劲起来,变得越来越固执。
       卡尔·威特曾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夭折。”打骂会导致孩子撒谎,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合格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在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微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拍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一下他们,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起到别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父母们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二、创设和谐家庭,给幼儿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心理健康发生影响的最初因素是家庭,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子女家庭、领养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多。比如:不快乐、经常不说话、郁郁寡欢、自卑、暴躁、成绩不理想等等。
       强强的父母在离婚后,都不愿承担抚养强强的责任,法院把孩子判给经济能力比较强的父亲抚养。爸爸脾气十分暴躁,心情不好或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把强强作为“出气袋”,拳打脚踢。在父亲的养育中,强强得不到一点关爱。渐渐地,强强变得孤僻、畏缩、走路时总是 低着头,遇到任何人都会退缩,害怕别人会伤害他。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以美好的语言沟通、愉快的情绪感染、友善的态度温和、优美的环境氛围,使孩子得到充分的心理护理。让他们的心理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过度关注。带来不良后果   
       多数的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科学的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但很多的时候,父母们不科学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
       五岁的明明,每次外出时都要大哭大闹,非要妈妈陪不可。在幼儿园,做手工也总是缩手缩脚,生怕做错。后来,明明被送到了感觉统合(心理咨询)门诊。接受治疗时,训练师让他进行手工操作训练,他每做一次都要抬头看看妈妈在不在,还经常借口要喝水,要上厕所,跑出去粘  在妈妈身边。明明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从他父母的描述中了解到,平时父母会经常守在明明身边,孩子一有什么不合大人意的,就着急地纠正“不对!不对!这个应该这样!。”类似明明的情况,他们大多是因为父母关注过多造成的。
       家长关注过多,表现在对幼儿的行为、幼儿的饮食、穿着、在游戏时间干涉孩子,过分管制幼儿,替幼儿解决矛盾等等,导致孩子事事看着家长的脸色办事、没有主见、怯懦。管的太多,管的太死,关注过度,是当前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青少年普遍存在“延缓长大”的问题,而不够独立的原因,67%的青少年认为是“自我要求不足”,也有23%的认为是“父母管的太多,不愿放手”。因此,只要不违背大原则,父母做好孩子的参谋会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据了解,2020年以前全球孩子精神障碍会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先决条件。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此,父母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