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2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9-29 11: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学琴难度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怎么让孩子坚持学琴”“怎么激发孩子的学琴兴趣”在我看来都是假问题,因为孩子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琴活动的主体,我们不能假设他们是“让”和被“激发”的被动关系。
    早期启蒙与坚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早期启蒙做得好,家庭音乐氛围营造得好,后面的坚持就容易多了。
    什么是良好的早期音乐启蒙呢?我认为它包括适度地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与音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即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启蒙可以和儿歌、舞蹈、阅读、母语(中文)学习、英语启蒙结合,渗透在家里、幼儿园和在社区的活动中。
    音乐和语言具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自然习得的。兴趣培养的“日程表”至少需要按年规划,而不是按“天”或“月”。在家里播放音乐,带孩子去所有能去的音乐会,与专业的音乐人士建立交往,等等,都是早期的音乐启蒙。音乐就在儿童生活里的每一天里,无需太多刻意的“开发”。
    目标设定与坚持
    演奏不是一切,音乐领域广大,涉及音乐理论、作曲、音乐教育、音乐编辑、录音等等行业,还和多媒体技术、游戏、动漫产业交叉。所以如果孩子在演奏上表现不佳,家长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孩子才可能在音乐的相关领域有所作为。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他们认为自己在学琴中投入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孩子就应该在琴艺上有很大进步,甚至要求孩子向独奏专业方向发展。然而,能成为专业音乐演奏者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也许1%都不到。同时具备成为一流音乐家的要素(天赋、良好的个性以及清醒的目标感)的人并不多,多数只能成为终生的音乐爱好者和普通的音乐从业者。
    支撑长期坚持的是坚定的总目标和分解后的短期目标。学琴的总目标是提升个人艺术文化修养,感知源自中国古代或欧洲的不同文化。简单地说,学琴的总目标是美育。围绕这个总目标,阶段性小目标可以是考级或比赛,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在学琴路上背负过多的功利心。和其他门类的学习活动类似,学琴的过程也是求知的过程。学琴中,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坚持,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智力上的发展。
    技术手段的调整与坚持
    如果把学琴的总目标定在美育,坚持就成为了一种长期的战略,就像抗日战争中的持久战。方向设定合理,接下来就是不断地进行技术手段的调整——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教师和教程的选择、学习时间的获取和分配,等等。
    1.学琴进度。
    学琴进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应该以“循序渐进”为总原则,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等多种现实条件综合考虑、设定和调整。当意识到学琴速度过快,孩子表现疲劳,并有厌倦、抵触情绪时,就要放慢速度,不必在低龄段上大曲子,绝不要花大半年的时间试着学习一首过难的曲子。而是扩展曲目,接触难度相对较低,但不同风格的作品,然后花一到二个月把这首曾经极有挑战的曲子学下来。强行攻下大曲子,演奏难度比同龄人高,会得到格外的关注和赞叹,家长和教师可以得到虚荣心的满足,但孩子实质性的进步并不大,并且学习过程缓慢而枯燥,会伤害孩子的学琴兴趣,不利于长期坚持。况且一般情况下,在低年龄完成的高难度曲子,各方面的规格都不是很高,这给孩子和家长留下错误的印象,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抗挫折能力反而降低。
    2.教师的选择
    不同的教师个性迥异,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孩子在不同的学琴阶段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师,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启发和鼓励孩子的启蒙教师,会让孩子的学琴过程更愉悦。如果孩子觉得不合适也可以转投师门,“从一而终”未毕是好的。长时间跟随一位教师学习,孩子得到的音乐营养可能会单调,有时反而不利于坚持学琴。
    3.时间安排的一个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5、6岁的孩子开始学琴,初期5~1O分钟的练习就足够了。一年后逐渐增加到一小时。打算走专业道路的孩子最终每日的练习时间会达到2~3小时,甚至更多。一个常见错误是为了早出、快出成果,在学琴初期即投入大量练习时间。由于孩子肌肉力量弱,端坐20分钟以上必然疲劳。弹琴时需要识别五线谱并找准琴键位置,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脑力活动,而孩子的注意力也就能保持20分钟左右。如果孩子已经疲劳或者反感,家长的强迫易导致孩子反感练琴。倘若如此,还不如不坚持。
    4.家长的焦燥情绪和语言暴力
    有的琴童妈妈面临各种生活中的压力,在孩子学琴时缺少足够的耐心,当孩子反复练习依然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时,会烦躁甚至斥责孩子,使孩子情绪受挫,以至于一提到练琴就产生不愉快的联想,导致越来越害怕练琴,练琴时表现就更差。进入恶性循环后,很快就无法坚持了。暴力坚持下的学琴偶尔也会出现成功个案,某些琴童甚至可以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家,但这种概率极低,没有可借鉴性。
    5.正向回馈与坚持
    良好的回馈与激励机制是长期坚持的关键。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数量众多的评价环节——来自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未能良好建立或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琴童不能坚持。
    目前国内对琴童的社会评价主要是考级和各类比赛,它们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评价标准过严或者主观性,导致部分琴童和家长心态失衡,挫伤了他们长期学琴的积极性。对音乐演奏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主观色彩,因此音乐比赛的公平性经常倍受争议,若过于在意比赛结果,可能会导致一蹶不振或盲目乐观。
    加入乐团或和其他伙伴一起练习,能带来归属感和支持感。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比较少,但同龄琴童家长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为孩子寻找演出机会,带来成功感受。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加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琴兴趣。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会不断肯定、鼓励孩子,在此意义上说,是他们的坚持带动了孩子和家长的坚持。
    对孩子起关键作用的,还在于家长能否帮孩子屏蔽多种外部干扰因素,为孩子制定灵活的练琴时间表,选择每个阶段最适合孩子的教师——从启蒙到进阶,带着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参加考级和比赛,少抱怨、指责、挖苦、讽刺,几乎每一天都在引导、启发、保护、激励孩子,和孩子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回馈机制,作为一个迷你的忠实团队支持孩子。社会回馈、教师回馈不良的时候,这个小回馈良好,琴童就能坚持,因此这是最关键的回馈。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童能发展出自我激励的机制,即使外部回馈不佳,也能自我坚持。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琴童的学琴过程中充满坎坷,练琴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原本是美丽的“音乐时间”,甚至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愤怒者游戏”。
    坚持的意义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长期、有规律的乐器学习和演奏对各方面(包括智力、意志力、自我管理、社会性等等)的发展影响很大。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坚持学琴两年后儿童智力上的获益才能显现出来。加拿大一项历时多年的跟踪研究也显示,中学阶段坚持5年乐器学习的孩子,25门功课中23门的平均成绩超出了放弃音乐的孩子。这也再次印证了教育的规律——长期坚持并享受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大多数情况下,坚持很难。但如果是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就不能畏惧困难。坚持才有回报。即使没有那些可见的回报,坚持练琴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呢?
    家长不应向应试教育低头
    小学低年级功课不紧张的时候,部分琴童尚能坚持每日练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每日作业写完孩子已经困倦,练琴就需要特别的毅力和时间安排。
    如果从启蒙的一般年龄6岁左右算起,坚持到小学毕业的12岁左右,已达6年。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有规律的乐器演奏,会对儿童大脑的“硬件结构’’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6~1 2岁的坚持已经是一个胜仗了。
    每一位“成功”琴童的身后都有一位勇于坚持、善于坚持的家长。坚持下来的,没有一个后悔的;如果不是因为无法克服的经济和师资原因而放弃的,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为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请不要轻易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