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当幼儿“偷”别人东西时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90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4-24 10:3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幼儿“偷”别人东西时


情景再现:
玩具分享活动结束了,几个孩子急冲冲地,跑过来七嘴八舌地,对我说"老师老师,依依的娃娃被双双偷走了!" "依依的娃娃不见了,一定在政主义的口袋里!" "我们这里有小偷,依依的娃娃不见了! "孩子们一个小情绪很激动。我问依依是怎么回事,依依带着哭腔说"我的娃娃是换给秀秀玩的,她玩好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就不见了,我们是在角落里玩的,只有……只有双双来过! "这时,大个子的贝贝使劲拽着双双来到大家面前,说"老师你看,就在她口袋里,我叫她拿出来她不肯! "只见双双一边挣扎一边觅觅地捂住自己的口袋,满脸的不情愿、惊恐和委屈。

临场应变:
        我赶紧制止了贝贝的行为,让双双待在我身边,和其他孩子保持距离。这件事怎么处置呢?如果当面检查双双的口袋,双双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可是如果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便是老师在偏袒错误行为。其实,当听到孩子们说到"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会不会又是双双",因为类似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如果再不抓紧机会好好解决,势必还有下一次。双双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姑娘,平时的话很少,做什么事都是静悄悄的,包括把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放进口袋里。如果不是一次在整理衣服的时候保育老师发现,我们都没有想到那些丢失的玩具会在双双的口袋里出现。其实很多时候,双双只是喜欢某件东西,当孩子特别喜欢一件东西的时候,一种很直接的表达方式便是想要把它据为己有,如果武断地把这样的行为定性为"偷"是不恰当的,但是必须要让孩子知道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错误的。于是,我问小朋友"你们有谁亲眼看到是双双拿的?"小朋友都不出声了。我又对贝贝说J 既然大家都没有看到,怎么能随意猜测呢?而且随便翻别人的口袋可是件不礼貌的事哦,我们不可以这样! "说这句话时,我用的是所有孩子都能听见的音量,很多孩子听这句话便低下了头。我接着问孩子们"你们说小偷是坏人还是好人呢?" "小偷最坏了! " "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口袋里肯定是坏人!" "我妈妈说,小偷没经过别人同意随便拿人家东西,所以警察叔叔要把他们抓起来!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我打断了孩子们的谈话,刻意地看了看双双,然后牵起她的小手,对所有孩子说"你们都觉得小偷是坏人,可是我们班上只有好孩子,所以怎么会有小偷呢?依依的娃娃一定是不小心掉在哪个地方了,大家一起帮忙找一找吧! "当我说"依依的娃娃"时,特别加强了语气,并用力地握了握双双的手。其他孩子马上四散开了。我找准机会对双双说"小娃娃一定也很想回到自己的主人身边,就像小朋友想要回到妈妈身边,那个娃娃属于依依,就像双双属于自己的妈妈,就算别的妈妈很喜欢双双也不能把双双从自己妈妈身边带走,你说对吗?"双双点点头,悄悄地拿出口袋里的娃娃递给我。我拿起娃娃大声地对孩子们说"找到了,在这儿昵! "
温馨提示:
        四五岁的幼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尚不属于品行障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物品所属权的概念尚未明确,加上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不要把这种行为看做偷窃行为。物品的所有权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有时候只是因为某个心仪的物品实在大有吸引力,再加上难以抑制的自然冲动,使得想要拥有这种东西的愿望变得强烈,驱使幼儿拿走了这件物品。儿童心理学把这个时期叫做"前道德期",这个时期幼儿的道德价值观十分混乱,无一定标准。对于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幼儿.教师应当帮助他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所接受的,哪些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当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有违社会规范的时候,便会从主观上有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处理好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切忌为这些幼儿贴上"小偷"的标签。上述事件中,我通过对现场的巧妙处理,很好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当然,在日常活动中幼儿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拿走不属于自己物品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判断幼儿是单纯地想要引起注意还是想要那件物品。如果是前者,教师可以给以提醒并引导其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后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利用儿歌、故事和游戏等教育幼儿。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感染,容易从故事、歌谣、游戏中受到启迪。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利用这种形式及时教育幼儿,更容易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比如,可以在幼儿相对安静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玩一玩"是谁的"的问答游戏,帮助幼儿明晰物品所属权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的提示。游戏可以这样进行"红红的帽子是谁的?不是青青的,不是越越的,红红的帽子是豆豆的。红红的帽子谁来拿?青青不能拿,越越不能拿,红红的帽子豆豆才能拿。圆圆的小球是谁的?不是依依的,不是贝贝的,圆圆的小球是牛牛的……"当幼儿听到自己的名字被编进问答中时,会对问答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不针对某一幼儿的言语提示则可以更好地保护"偷拿"东西的幼儿的自尊。

(2) 给予幼儿适度钓"惩罚
当幼儿反复出现这种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态度鲜明地应对,必要时应当给予幼儿适当的惩罚。比如,暂时性地将该幼儿与其他幼儿隔离,或者暂停该幼儿喜欢的游戏一次,并及时告诉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多次出现不良行为,也可以与其家长及时沟通,由家长与教师共同来完成"惩罚"的过程。如果行为受到惩罚,幼儿就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当的惩罚因此会对幼儿产生正面的影响,幼儿会根据这种惩罚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这种情绪体验会与幼儿今后形成的道德认识产生联系。当然,惩罚应把握好"度",并且等幼儿不再有这种行为的时,应立即恢复他原来的待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