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为孩子着上幸福的底色

[复制链接] 0
回复
83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6-3 09:3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源共享:为孩子着上幸福的底色



       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是对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全面的关心,包括他的身心健康、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业发展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像花儿一样自由绽放!

       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健康的自我,能够统领本我和超我。一个人幸福的体验来自于自我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自发、主动、探索、投入、坚持、选择和自我调节等特质,同时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并能通过各种心理机制协调自身矛盾以及自身与外部的关系。这里要强调的是:个性发展也要遵循原则性,并不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所以健康快乐的孩子也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懂得自律和拥有自信。

       一个孩子在班集体生活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才能学会自理,然后才能自立,并通过不断努力达到自信、自强,产生自豪感,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就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在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技能上会加以训练,提出统一细致的要求,并进行指导检查,如会系鞋带、按时吃饭、喝水、上厕所,自己收拾书包、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具等等。在学习习惯上老师也会对孩子们的读写姿势、书本使用、学具摆放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如铅笔用过之后要放在紧靠铅笔盒处,以免滚落地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更专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不按要求放铅笔,铅笔反复掉在地上,就需要不断地趴在地上去捡,而且这期间,孩子的注意力还容易分散,影响学习效果。

       表面看以上这些统一要求似乎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对孩子不够尊重,实则正是尊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帮助孩子打好顺利学习和特长发展的基础。一个做事有条理的孩子和一个没有条理的孩子相比,谁更容易成功呢?

       在学校学习中,课堂是最重要的场所,课堂的本质是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不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地方,是引领学生生命发展的主渠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当他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他才会有幸福的体验。所以,好的学校一定重视课堂,重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重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对孩子个性的最大尊重。

       当然,学校教育也一直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兴趣特长,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开设各种主题和系列校本课程,艺术类、科技类、生活技能类、课程拓展类等等;想方设法利用社会资源,开设选修课和各种社团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间,让他们各显其能、各展风采,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生命意识。

       再有个性的孩子将来也要成长为一名社会人,个性强烈的同时更要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更需要依赖社会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能高质量地实现个性生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每位学生今天的幸福,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幸福打基础;学校始终要立足于培养能够为自己创造幸福,也能够为其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照。这是否也是家长所期望的学校价值追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