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在挫折中健康成长

[复制链接] 0
回复
96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6-3 10: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在挫折中健康成长


       抗挫折教育是一个国际热门话题。美国心理学界流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说法,不是说让孩子的童年都不幸福,而是说明: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但在实践中,家长往往对如何为学龄前孩子(3—6岁)进行抗挫折教育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有意向广大家长们提供一些建议。
       理解好挫折之“的”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呵护着,父母溺爱着,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时候,不是耍脾气就是大哭小闹,往往让家长束手无策。因此,帮助孩子对挫折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是抗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   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
       例如:在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大灰狼,喜羊羊带领一群小羊团结一致、善用智慧,屡次逃脱狼口。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险、挫折,但他们始终潇洒乐观,顽强地守护自己的家园。孩子通过这些喜闻乐见,可以感同身受的事例,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认识。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把握好抗挫折之“度”
       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例如:新年来临的时候,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了送给父母的贺年卡。作品虽然稚嫩,但却充满童趣,孩子们也从中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但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把它送给爸爸妈妈,并满怀期望地等待由衷的赞许时,却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强强的妈妈一看到孩子的作品,就嚷道:“哎呦!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快扔了吧。”强强仍怀着一线希望高高地举着卡片说:“妈妈,你好好看看嘛!是我自己做 的。”妈妈不耐烦地摇摇头:“这有什么好看的?你想要就自己拿着吧。”见到妈妈的反应,强强的眼睛黯淡下来,垂下手,怏怏地走了。
       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 此,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目标,让孩子充满信心去完成。
       运用好挫折之“法”
        惩罚或批评小孩子,要根据其不同的年龄采取不用的方法,比方说对于孩子和别人抢东西、打架,美国人的方法是把他们强行分开,然后让他们在椅子上坐下不许动,好好想想做得对不对。国外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除了给予孩子爱之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让孩子吃点 苦。如:为纠正幼儿随地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可以组织他们利用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来清理草坪,拣到垃圾后扔到垃圾箱里。他们虽然个个干得满头大汗,但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当然,年龄大了以后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但是不要打,不要骂,一定要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多了以后, 小孩子会慢慢觉得我能负责任,我是有责任感的,碰到问题我知道该怎么解决,通过承认错误、道歉,能够解决问题,他同样会体验到一种自信心,一种自我解决的快乐。
       设计好挫折之“境”
       孩子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家长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孩子对挫折承受能力,家长或老师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孩子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培养孩子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