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磨蹭来自不情愿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3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9-11 10:3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源共享:磨蹭来自不情愿


    磨蹭,通常指行动缓慢,故意拖延。既然是“故意”,说明孩子心中隐藏着不情愿。这令人抓狂的“不情愿”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信息呢?仔细分析,这不情愿至少包括:不情愿结束这件事情;不情愿进入下一件事情;不情愿听从家长的指令。
    不情愿结束这一件事情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家长急着让孩子起床洗漱,但孩子却自顾自地玩耍,哪怕是洗手这样简单的事情,也能玩上半天。任家长反复催促,孩子却依然不慌不忙,家长的急巴巴和孩子的慢悠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家长通常忍不住要催孩子,催不动的时候,心中就直冒火。
    孩子是故意的吗?其实,孩子最开始这样做,还真不是故意的。因为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而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往往会将无关事情排除,按部就班地执行。比如洗手,在成人看来不过是把手洗干净,而孩子要反复体验每一个细节,开关的控制和水流大小之间的关系,皮肤凉凉的感觉……孩子体验的细腻程度,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会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
    一直让他玩下去吗?当然不是,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我们要寻找双赢的办法。比如看到孩子在玩水,先呼应一下他的感受:嗯,水流过手指,是冰凉的感觉呢!孩子的这个体验得到了尊重、呼应和共享,感受到与家长相处的愉快,家长就可以顺利地把孩子带入下一个任务。
    有的家长会说,哪有时间来满足孩子的体验?其实,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时间,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诚意,有时候一两分钟就可以很好地过渡。如果我们生硬地阻断孩子的感觉,孩子一直会觉得“没有完成”,就会执着地停留在这一件事情中,坚持完成他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时候,看上去孩子就是在“磨蹭”。
    当然,关注孩子当下的状态和感觉,可谓是说到容易做到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孩子保持连续的观察。
    不情愿进入下一件事情
    “下一件事”是将来时。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进入下一件事情,是在头脑中进行了“预判”——如果他判断自己不喜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逃避,磨蹭就成了天然的避风港。
    “不喜欢”的事情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会带来痛苦的事情。比如孩子害怕打针的疼痛,看到医生拿出注射器就会大哭。好在这些事情不常遇到。
    还有很多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起床、洗漱、吃饭等等。因为人为地关联了负面感受,就变成了孩子不喜欢的事情。这些负面感受是怎样来的呢?
    在孩子刚开始因为体验事物或者动作不熟练动作慢时,大人的催促、批评、责备、发火都会强化这种负面的感觉。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嫌孩子吃饭慢,开始不停地催促,后来则火力全开,各种威逼利诱……吃饭本来是很享受的事情,结果一提起吃饭,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非常糟糕的感觉。久而久之,就算孩子饿了,也会本能地抗拒吃饭。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
    当然,许多家长会说,我不催孩子,他吃不饱怎么办?迟到怎么办?其实,之所以如此担心,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迟到的概率,并对孩子的做事速度做记录,打出足够的富裕量,就不会这么紧张。
    此外,我们不妨强化孩子对事情的美好感觉。比如,一觉醒来的轻松,穿上漂亮衣服的舒心,洗漱之后的洁净与芬芳,等等。如果孩子想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愉快的,那么,这就成了最好的兴奋剂,孩子也不会故意磨蹭。
    记得有一次,小侄子小侄女跑闹了一天却不肯喝汤,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将盛汤的过程表演成“下雨”,他们看到滴滴答答的“雨水”,就愉快地争抢着喝起来。其实汤还是那碗汤,只是将喝汤的过程变得有吸引力了而已。
    不情愿听从家长的指令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处于弱势的一方,当多次积累了负面感受之后,无法直接对成人的行为表达不满,即使成人的要求是正当的,抑或稍稍努力就可以做到,但孩子常常会故意磨蹭来激怒成人。当看到成人生气的时候,他心里反而暗暗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种隐性的对抗方式,叫做“被动攻击”。
    如果家里人总是数落孩子,却很少肯定、鼓励孩子,孩子磨蹭的几率就会很大。当然,也有的家长经常表扬孩子,但这种表扬只是停留在对“快慢”速度的评价上,缺少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孩子无法感受到诚意,反倒缺乏改进的力量。
    我曾经遇到一个非常磨蹭的孩子,家人对孩子各个方面都不认可,常因小事发生激烈冲突。有个细节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妈妈接孩子,电动车中途没电,妈妈先骑车回家,孩子则自己走路回家。到家以后,孩子满头大汗地坐在了沙发上。于是,姥姥开始数落孩子没有马上洗手不讲卫生,妈妈则催促赶紧洗手吃饭。其实,孩子并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歇会儿而已。但家长忽略了孩子辛苦和懂事的一面,两人的数落和批评让孩子很窝火。于是他故意拖延,不肯洗手吃饭,最终导致激烈的冲突。这件小事非常清晰地反映出亲子关系相处的状态。我建议这位妈妈与家人协调,不再数落孩子,同时不断肯定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多陪孩子玩耍。就这样,一个月之后,孩子居然不再磨蹭。这位妈妈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感慨地说:没想到孩子竟然有麻利的一面!
    所以,对于大多数磨蹭,我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要理解、支持,少责备孩子。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能愉悦地体验,愉悦地沟通,磨蹭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再辅之以相应的技巧,孩子会和磨蹭“bye—bye”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