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让幼儿在冲突事件中学习

[复制链接] 0
回复
348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6-25 10: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幼儿在冲突事件中学习


    李老师:   
    您好!   
    相信您的困惑,也是很多老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我们知道,乐于探究是孩子们的天性,支持和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热情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让孩子懂得爱惜玩具和物品也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幼儿的探究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试误性,探究中损坏物品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妥善处理好这些事件中的问题和矛盾特别重要,也是在考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   
    记得丽莲•凯茨在《迈向专业化之路》这本书中举过“三轮车事件”的例子,并告诫我们: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们在遇到冲突事件时要考虑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   
    1.这件事对当事幼儿意味着什么(事件中当事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   
    2.参与儿童(当事幼儿和旁观幼儿)从事件中能学到什么;   
    3.教师如何应对(适当的教育策略)。   
    运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对“该不该赔”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   
    一 分析事件中当事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们首先要关注和分析这个事件对当事幼儿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墩子不同的原有经验和特点决定着教师不同的教育策略。以下是设想的三种不同情况。   
    情况一,墩子平时很少探究或很少玩类似的电路材料,那么保护孩子这次的新尝试和探究热情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先肯定、鼓励、支持,给他提供适宜的材料让他继续活动;再把玩具修好或拿来新材料并提醒幼儿注意爱护。   
    情况二,墩子平时比较多地出现损坏玩具的现象,用简单的玩法玩复杂的玩具,常常把玩具弄坏。这时则需要关注墩子选择和使用玩具的情况,并在他每次选择玩具后、开始操作前,就通过沟通及时给予善意而认真的提醒。了解他的意图,在支持他探究的同时让他明白怎样做不会损坏玩具。如果他的探究可以找到相同的材料,则建议他使用,如用其他电线而不是玩具上的电线进行造型活动。   
    情况三,墩子是因为不知道材料如何使用而弄坏了玩具、或者材料本身已经老化。此时,墩子没有任何过失。   
    总之,我们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原有经验、发展水平和需求,又要考虑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 判断参与儿童从事件中能学到什么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事件中所有参与的幼儿(当事幼儿和旁观的同伴)能从中获得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要看到,其他旁观的参与幼儿最关注的是墩子把玩具搞坏了,他们最强烈的情绪是“不满意”,他们最大的诉求是“把玩具修好”。这时我们要知道,参与幼儿的情绪需要平复、诉求需要满足。   
    从这个事件中其他旁观的参与幼儿能够学到、而且需要学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支持和鼓励每个人的探究。在这个事件中,我们首先要让因受到同伴指责而受挫了的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探究的鼓励,同时也要让其他幼儿感受到教师鼓励每个人的探究,他们可以大胆探究,不怕出错。不能让孩子们因此变得谨小慎微。   
    二是要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爱护玩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子领域二“社会适应”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描述的5~6岁典型表现第2条有“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教育建议第2条中也提到“幼儿损害别人的物品或公共物品时要及时制止并主动赔偿”。这一要求是对5~6岁儿童提的,因此对大班儿童来说要有这个意识,即玩具弄坏了要修理好,必要时应赔偿。但对于年龄小的幼儿要慎用赔偿,以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是要让幼儿懂得,同伴之间不仅要指出错误,更要互相帮助。因此,教师在承认玩具的确坏了的同时,要鼓励孩子们共同想办法补救和解决问题。如一起帮墩子找他想玩的电线,一起想办法修玩具。也要让孩子们看到墩子已经伤心失落了,引导大家一起安慰墩子,原谅他无心的过错,帮助他想一些补救的办法。   
    三 思考应该采取的适宜教育策略   
    教师对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教师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根据前面两个方面的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已经比较明确了。处理问题的方法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维护孩子的探究热情和新发现的成就感,让参与的孩子们(墩子和其他旁观者)知道老师是支持和鼓励他们探究的;二是要让参与的孩子们明白,电路迷宫玩具的电线不能扯断,否则就不能玩了,而且购买的玩具很贵,要爱护玩具;三是要避免让同伴指责探究中出了问题的孩子,应维护孩子的探究热情和自尊心;要让受挫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同班的谅解、宽容与支持。也就是说让孩子们今后仍然乐于探究,知道要爱护玩具,有了错误仍然能得到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这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综合考虑墩子的原有经验和其他旁观同伴可能和应该获得的经验,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在第一种情况下,即墩子平时很少探究或很少玩类似的电路材料时,教师首先要保护墩子的探究积极性,可以马上回应道:“噢,真的坏了。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努力把它修好的。”随即带墩子到另外的地方,避开其他小朋友,老师和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边修边了解墩子是否有用电线继续进行造型的兴趣,如果有,在修好玩具后给墩子找来各种电线鼓励他继续进行造型活动。同时,还要告知刚才指责墩子的同伴玩具修好了,以消除孩子们的不满并维护墩子的形象。待墩子用电线进行了其他造型后,向同伴分享墩子的造型作品以树立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保持他探究和创造的热情。   
    在第二种情况下,即墩子平时比较多地出现损坏玩具的现象时,教师要重视对墩子爱护玩具的教育,但又不能伤害他的探究热情。可以马上回应道:“噢,真的坏了,没办法玩电路迷宫了。我和墩子商量一下,相信会有办法解决的。”随即带墩子到另外的地方,先安抚墩子的情绪,肯定他的探究热情,但同时要明确告诉他把玩具弄坏了别人没办法玩了,而且玩具很贵。再和他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如一起把玩具修好,或找能修好的人帮忙,如果实在修不好,可以请他从家里拿类似的玩具补偿。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责任,没有在墩子刚刚选择这个玩具时及时了解他的意图,引导和鼓励他用铁丝或其他材料造型。所以教师也可以向孩子们承认自己的疏忽,自己想办法赔偿玩具。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消除孩子们的不满还要维护墩子的形象。教师事后要向孩子们告知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不能忘记将墩子的造型作品让同伴分享,使其得到自信和同伴的尊重。   
    在第三种情况下,墩子是因为不知道材料如何使用而弄坏了玩具,或者材料本身已经老化,此时,墩子没有任何过失。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每次在投放新材料时就对材料进行介绍并提出规则要求.如玩具叫什么,怎么玩,鼓励大家创新玩法但要爱护玩具;也可以告知孩子玩具的价格,这既是数学学习也让幼儿重视玩具。如果因为材料老化玩具坏了,教师直接告诉孩子们事实,让墩子迅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给墩子找到他需要的材料,鼓励和支持他的探究和造型活动,并适时分享和展示他的作品。   
    总之,“让所有的孩子共赢”是处理问题的原则。作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我们要把事件对每个儿童的教育价值最大化,使每个孩子都获得积极的经验,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当然没有负面影响最好。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在提供任何新材料时,增加介绍环节,使幼儿了解必要的规则。高结构的、较贵的材料,要介绍材料的特点、玩法,鼓励孩子探索创造性的玩法;低结构的易得的材料则鼓励幼儿自由探究和使用。还要特别关注那些首次接触材料、对材料不熟悉的孩子,给他们以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更要避免将个体的不适宜行为公之于众。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真诚爱心和教育智慧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占兰
    我不想妈妈上
    海市嘉定区娄塘幼儿园  朱静贤   
    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这位孩子,那天她午睡起床拉不起裤子,急得哭,我跑过去帮忙,旁边小朋友指着她告诉我:“她想妈妈了。”她竟转身大声反驳:“我不想妈妈!我就是棒子拉不上!”   
    小班入园已两个月,她各方面的能力都胜其他小朋友一筹,吃饭不要喂,能独自安静午睡,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有一次户外运动,她玩硬纸板做成的砖块,围了围墙一样的一圈,指着说:“这是我的家。”她坐在围墙内,往一块砖上又垒了一块,说:“这是电视机。”陆续有小朋友进来,她挪了挪,说:“你们看电视吧。”又在旁边一块砖上垒了一块,说:“我要打电脑了。”梦琪走过来,指着围墙告诉她:“这是我的家!”她争辩:“这是我的家!”梦琪继续说:“我的家!”她接口:“宝贝儿,别着急,我再给你造一个家。”说干就干,她马上在旁边又造起一圈围墙,拉着梦琪开心入住。   
    就是这样一位孩子,那声“我不想妈妈”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小班新生家访,看见屋内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我脱口而出:“你是景怡的妈妈吧!”旁边一位五十几岁的妇人接口告诉我:“这是她姑姑,她爸爸妈妈早离婚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静静地观察她,这位遭遇父母离婚的孩子,我看到——   
    景怡不缺爱。虽然她的爸爸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奶奶几乎是一名文盲,但他们没有粗暴对待孩子,而是给了她满满的爱,爱却不宠溺,她的姑姑就像一位妈妈一样照顾着她的起居,每晚临睡都会给她讲故事,她的游戏经验如此丰富不足为奇。   
    景怡不自卑、不焦虑。她乐观开朗,午睡起床,班里的小朋友不会脱衣服,她都会主动帮忙。她喜欢参加音乐活动,每次如厕都高兴地哼着那首“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拍拍……”   
    景怡只是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没办法相处,所以分开了。但是,他们都爱我!   
    我该做什么呢?   
    QQ上征得景怡的爸爸同意后,我们约见了。“景怡告诉小朋友,她不想妈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这是一位年轻的90后爸爸,高中毕业。“她妈妈想来看孩子,我不让她看,我现在已经准备再婚了,不想和她有什么瓜葛!”   
    “孩子问过你,我的妈妈在哪吗?”   
    “问过,家里人都告诉她,她妈妈跟人家跑了,已经没有妈妈了!”   
    我把景怡在幼儿园的一些小故事、小片段、小视频拿给他看。   
    他看完咧开嘴,笑得很爽朗。   
    “许多心理学上的研究都发现,即使父母勉强维持婚姻上的完整,‘情绪上的离异’对孩子所造成的创伤,反而比父母好聚好散的状况来得更大。所以,关键不在于你们是否还在婚姻当中,而在于你们是否提供给孩子足够的情绪支持,并非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孩子,只要父母处理得当,你会发现,虽然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可孩子还是可以在‘情绪双亲’的状况下健康成长。就如我——”   
    我告诉了他我的故事,同样早年遭遇父母离婚,但是所幸我的妈妈和我的爸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周都让我的爸爸来看我,到了周末还会让爸爸把我接去过夜。小时候别人问我“你为什么只有妈妈”时,我都会很坦然而自在地回答:“我的爸爸、妈妈没办法相处,所以分开了。但是,他们都很爱我。”   
    “你愿意努力一下吗?”   
    “老师,我会配合你的!”   
    这句话给我了莫大的支持和信心,我请他配合。首先,试着告诉景怡:“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办法相处下去,然而爸爸妈妈都很爱你。”其次,试着和景怡探讨:“以后可能会有很多人问‘你爸爸妈妈离婚了吗’或者是‘你为什么没有妈妈’,这时你该怎么回答呢?我们一起坐下来想想……”再次,不剥夺景怡妈妈见景怡的权利,尽力帮孩子创造一个“情绪双亲”的健康成长环境。   
    日子悄然一天又一天……   
    这天中午,景怡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她在校门口,问我能否将景怡带出来。   
    原来这天是景怡的生日,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将孩子送到她妈妈身旁,我就带班去了。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孩子的妈妈就将孩子送到午睡间,我拉住景怡的小手说:“哇,好大的蛋糕,让朱老师闻闻香不香,哇,朱老师也变成小馋猫了!”景怡羞涩地低下了头。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我又说:“景怡,看妈妈多爱你,妈妈把景怡的生日总是记在心上,不过妈妈工作可能有些忙,等妈妈有空了一定会再来和景怡见面,带景怡去玩的,好吗?”孩子笑着,重重地点点头。这天,景怡没一会就睡着了,红扑扑的小脸上透着幸福的云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