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育儿分享] 焦虑的父母只能看见“别人家的孩子”

[复制链接] 0
回复
88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12-14 13:13: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压力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焦虑是构成儿童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社会对于父母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网络上曾经流传的“十八得了超级妈妈”新标准——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了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这样的要求,几个父母能做到?

    有人说现在是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各种信息都在督促着父母们不得不努力向完美父母标准努力。不论是拼爹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拼妈的教育理念,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师大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2016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为什么焦虑


    现今父母的焦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新媒体的使用加重了攀比程度

    攀比是人们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兰·德波顿在其《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产生了。”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同样源于比较。生活中最能加剧父母焦虑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了一场比赛,为了取胜,他们尽一切努力让孩子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

    以前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也有攀比现象,但关于孩子的攀比大多发生在自己与身边的人之间。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使攀比的区域越来越大,自己的孩子比过了同事的孩子,比过了同班同学,还要和生活在其他城市甚至异国他乡的孩子相比;攀比的内容不仅包括孩子的长相,数学、语文学得如何,还要比上了什么课外班、拿了什么证书,几乎要与其他孩子的一切长处相比。

    但是,信息时代的攀比,对攀比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整的。比如,和邻居的孩子攀比的时候,父母对于对方家庭的信息有更多的了解,知道邻居家的孩子学习不错,但是性格不太好,或是身体不好,对一个人的认识相对比较全面而且客观。这种客观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让父母们意识到想要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会在对比中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但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事实并不像传递出的信息那么完美,或有夸大的成分。因为生活没有交集,我们看到的信息更多是经过粉饰的,如同经过“美图秀秀”的照片,让人感觉自己与他人相比总是不够美。拿自己的孩子与众多优点拼接而成的那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父母们往往会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越比越着急,焦虑因此而生。

    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加剧了竞争


    父母的焦虑与现实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按照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一旦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他需求就会被提到日程,比如被尊重的需要。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进入了此阶段。

    能否获得尊重,往往与人们的身份与地位相关。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小,上升的路径越来越窄。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对公平的高考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决定命运的机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高考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改变家族所处层级的机会。

    这条路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尽管教育学者们不断告诫说孩子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但是父母们会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谁说我的孩子就不行呢”。想实现此目标,就要想办法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比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于是父母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家庭重心下移导致过高期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教育支出的增加,价值观的转变,这一切导致家庭重心下移——从以长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重心的下移,一方面让人们更多地回归了爱孩子的动物本能,另一方面对这种爱投射了更多期许。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高于实际成绩,接近80%的家长期望孩子在班上考第一名,98.9%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90%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至少要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

    父母的焦虑与其对孩子的高学业期望高度相关。现在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更像是投资,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意味着父母投资的失败。父母作为投资者,面对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焦虑也就成为了必然。


    亲子一体化心理导致界限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亲子一体化心理,造成亲子间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亲子间荣辱紧密相关,许多父母在单位就是比孩子。孩子表现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是父母的骄傲,父母面子上有光;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父母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亲子一体化心理导致父母与成年后的孩子仍然无法分离。父母会忧虑孩子的未来生活,因为如果孩子生活得不好,自己不仅没面子,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啃老族”让父母苦不堪言,也让父母承受了孩子没有培养好的后果。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一生都要由自己负责,对教育孩子就不可能不焦虑。

    如何不焦虑

    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引发对孩子“拔苗助长”,实施过度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形成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要减轻孩子的压力,父母就必须缓解自己的焦虑,回归平和的心态。


    转移注意力,关注自我成长

    父母的身份焦虑是双向的,一方面焦虑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一方面焦虑于自己的父母角色,二者又有相关性。自身发展不如意的父母往往归因于自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考取名校;自身发展得好的父母,因为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对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保住甚至超越自己所在的阶层。

    父母首先要把眼睛放到自己的身上,要对自我发展做全面分析,不要武断地认为学历左右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其次不要放弃自我成长,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过度关注一件事情就会导致焦虑。

    调整发展目标,做好心理建设

    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内心才会是宁静的,才能把注意力投放到他人身上,才能听到他人内心的想法。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父母只有调整、控制好自己的需求,给孩子定下合适的发展目标,自我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内心宁静的父母才能“看得到”孩子,“听得到”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所长所短,不再定睛于“别人家的孩子”。


    加强学习,掌握正确方法

    焦虑往往源于对于某件事情无法掌控,一些父母正是由于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对什么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有错误认知,才会导致焦虑。所以,父母要加强学习,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掌握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焦虑就会越来越小。

    面对焦虑的父母,孩子也容易焦躁、焦虑,进而感到压力。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不疾不徐的陪伴、耐心的倾听。所以,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克服内心的焦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