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西安某幼儿园里,两名五岁女童先后出现呕吐、腹痛症状,紧急送往医院后出现昏迷,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孩子醒来后家长询问时,分别告诉家长自己在幼儿园里“被老师喂药”。
此言一出,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大家不禁担心:难道又是一起“幼师虐童”事件?
事情很快出现了反转。事发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方调查取证,最终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调查结果:除幼儿在家长陪同下称有被殴打和喂药外,患儿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调查未发现其他证据证明两名幼儿在幼儿园有被人殴打和强行喂药的事实。
小编为孩子平安度过危险期而感到安心,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庆幸的是当地政府通过积极调查取证,还了当事幼儿园和幼师一个清白。
据了解,医院在对孩子进行治疗时,也并未在孩子体内发现有任何引发病毒性脑炎的药物,那仅5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被老师喂药了呢?她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同一种病症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同时说被幼师喂药?
1、孩子认知水平的限制
在记者采访中,女孩妈妈楚女士说到:“我娃昏迷了两天两夜,昨天她醒了,我问她谁给你吃药了,她说白老师给她吃的药,她不吃,朱老师就打了她的头,她就晕了。”
由于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思维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让孩子很容易弄混事实与想象,会把想象当成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此外,幼儿期孩子的记忆主要表现为无意识记忆,导致对感受过的事物记忆模糊不清,所以孩子在幼儿期可能会出现混淆事实的现象。
2、孩子思维容易被引导
此事件中另一位晕倒的女童爸爸肖先生说:“我见到娃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带娃在一个小诊所打点滴,娃说肚子疼,等第二瓶还没打完,娃就昏迷了,送到儿童医院以后,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醒。问娃是不是老师给你吃药了,娃点点头。”
以上事件中,爸爸对苗苗有明显的思维引导。当已经得知第一个女童生病并称被幼师喂药的事情后,自己的孩子也随之出现了相关症状,家长会本能地直接问询孩子:“老师是不是给你吃什么了?有给你喂药吗?”那么,在这种思维引导下得出两个一样的答案就不意外了。
幼儿园这种情况很多,比如某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经常性地问孩子:“幼儿园里有没有小朋友打你啊?”在本身就无法界定什么是被欺负的情况下,孩子容易被家长的语言所诱导,从而做出似是而非的选择。
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同一种病症?
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喂药,为什么两个孩子会出现同样的病症(病毒性脑炎)呢?
其实,病毒性脑炎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本身就极高,大多数情况下为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出现该病的病毒多达80多种,但却没有任何研究表明通过喂药后会患此病。
两位女童患病极有可能是由其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或者卫生习惯引发的。
家长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放学回家,说老师提出了某个让你匪夷所思、有悖常理的要求,或者反映被老师或小朋友欺负时,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话多加思虑,再三求证。
首先,弄清楚孩子说的是否是事实
孩子的话可信但不可全信。当对孩子所说的事情产生怀疑时,父母首先应该仔细地调查了解,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也会给真正爱孩子的老师产生伤害。
家长在提问时也要讲究技巧,不能用暗示性的提问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玻璃弹珠吞进肚子里去了?”这种暗示性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弹珠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弹珠滚进桌子底下去了。”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其动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进行“幻想性”撒谎时,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撒谎”游戏中来,将想象游戏进行到底,这是挖掘孩子想象力的大好时机。
当孩子是为了逃避责任和任务而说谎时,父母应明确态度,告诉孩子自己喜欢诚实的人,鼓励他们说出真相;当孩子说出实情后,不要因为他做错事而责怪他,而要教他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当孩子是因为为了取悦父母、老师,赢得他们的表扬而撒谎时,家长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满足孩子渴望被人关注、被人表扬的心理。
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情境性行为,其原因可分为很多种,成人要善于“察言观色”,为儿童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针对孩子不同的说谎动机,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
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对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因此,父母承诺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不要随便答应或敷衍孩子。父母如果做错了事情,也要有向孩子道歉的勇气,让他们明白,只有真诚地对待别人,才会赢得对方的信赖。
所以,当孩子回来告状说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或者被老师打了,千万不要急着动怒,可能有些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请务必保持冷静,仔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与老师进行多方求证,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