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育儿分享] 从克林顿夫妇看美国婴儿潮一代

[复制链接] 0
回复
97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5-7 16:50: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克林顿夫妇看美国婴儿潮一代

时间:2015-05-07    作者:来源:中国教育报


      婴儿潮与风云人物

      婴儿潮在人口统计学上专门指美国从1946年到1964年这18年间出现大量新增人口的现象。婴儿潮一代到1964年中止了。因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嬉皮士运动、学生运动,大家对婚姻、家庭观念的理解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18年里出生了7800万人,1946年出生的人今年也不过是69岁而已。他们在美国经济、政治中非常有力量。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到2008年婴儿潮一代掌握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0%、家庭财富的70%。同时他们在选民票上也是举足轻重。老年人爱投票,因为他们心中装了太多的历史,这是他们的一个政治行为特征。

      现在美国很多风云人物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克林顿夫妇,克林顿的副总统艾尔·戈尔,小布什,还有比尔·盖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当然还有1961年出生的奥巴马。
   
      婴儿潮与造反运动

      婴儿潮、上世纪60年代的这一代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精神遗产,他们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那一场波澜壮阔、要烧坏宇宙的社会与文化造反运动。这个造反运动当然有它的历史根源和原因,有各个领域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真空、社会动荡,当时美国社会矛盾也比较尖锐。二战期间黑人到海外当兵,他们的觉悟也提高了。越南战争,跟婴儿潮本身也有关。婴儿潮导致美国大学扩招,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下降,而且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增加,所以他们心里也很郁闷,这些都是一些现实原因。更重要是总体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如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总体制度,现代社会是高度理性化、高度组织化,它对人性是压抑的。

      未来不是我们能够按照线性思维可以去预期的,其实对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不用等到未来,未来很多不好的现象就已经发生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当下。所以上世纪60年代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明出了什么毛病、该怎么解决。这一代人发动了社会改造运动,也可以说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又一次人性解放运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提出了一个口号、一个纲领。他们说消费社会注定要暴毙,将来再也没有任何社会异化,异化就是主客体的颠倒,人为物役。我们正在发明一个原创性昂然的全新世界,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想象力正在夺权。马尔库塞是上世纪60年代青年学生的精神导师,马尔库塞认为,解决生活问题、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路径或工具,就是想象力本身。

      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主张激进的政治改革,就是那些新左派、学生,他们崇尚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除了3M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青年偶像,这就是切尔·格瓦拉。另外一个方向,是生活方式上的革命,或者是躲避、避世、遁世,他们走向生态自然、乡土主义、嬉皮士文化。

      接下来我要讲克林顿夫妇。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对夫妇。受上世纪60年代影响,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学业不可避免以事件和社会作为兴趣焦点。希拉里成为国务卿之后,她的政策也体现出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风格。她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她说美国应当通过“Civil power(民间力量)”来领导世界,而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来自美国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时代。

      婴儿潮与嬉皮士文化

      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一个特点,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交互进行。嬉皮士文化常常与摇滚乐、街舞、迷幻药、同性恋、未婚同居等有关。事实上嬉皮士文化是一种理想主义文化,别看嬉皮士身上臭烘烘的,或者衣服很不整洁,但是他们的理想很干净、很崇高。在嬉皮士文化之下,发展出很多的国际NGO(非政府组织),像绿色和平、无国界医生,还有大赦国际,然后是无国界记者。只要带上“无国界”这三个字的国际NGO,基本上都是嬉皮士文化的产物,因为他们信奉世界主义。

      大家很熟悉的乔布斯也是一个嬉皮士。乔布斯的第一个女朋友说他有一点半疯、常常焦虑不安,好像有无穷的黑暗包围着他。嬉皮士之所以要流浪、吸毒,其实他们是想去升华自己,让自己的世界达到最干净。嬉皮士还喜欢禅宗,所以乔布斯经常打坐,他还说了一句很不西方文明的话,“将此身放回历史和人类思想的长河”,可见嬉皮士文化也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还有一个非典型的嬉皮士是奥巴马。奥巴马的母亲是一个非典型的嬉皮士,她的两任老公,一个是非洲人,一个是印尼人。奥巴马的妈妈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印尼,所以找了一个印尼的老公。她有国际主义的理想,从印尼回来之后到美国的一些国际开发援助机构工作,她的博士论文据说写了800页,用了14年时间进行田野调查和写作。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三年就去世了。有媒体这样说奥巴马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非典型”嬉皮士。

      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或者青年造反运动,本质上是一个中产阶级学生运动,所以他们将造反运动的目标锁定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而下等阶层的人迫切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经济地位,因而不存在所谓抗议者和被代表者之间的友谊或者利益共同体的神话。这给我们的提示是:我们提出一些改良社会的主张,是不是在真正代表不属于我们这个阶层的、比我们还低一个社会阶层的那些人的利益?我们跟他们是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或者是一个策略联盟?我们的利益,跟他们的差距有多大?

      婴儿潮一代要将宇宙烧穿

      上世纪60年代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西方社会,留下了很多印记和遗产,比如说政治正确、尊重、不侵犯弱势群体,说话要得体注意,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措词要中立、客观,以避免不尊重他人;比如美国黑人地位的上升、女性地位的上升。另外一个遗产是宗教信仰的衰落,很多人开始不信仰宗教了,这种情况欧洲比美国还要多、还要普遍。上世纪60年代的遗产还有街舞、涂鸦、摇滚音乐会,涂鸦其实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可以宣泄自己的不满。上世纪60年代还留下一个巨大的遗产,这就是生态运动、绿党,还包括现在全球反温室气体、减排运动。第一个地球日是嬉皮士推动的。

      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一个重要的遗产,就是藏传佛教的流行,当时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流行。实际上不只是藏传佛教,包括印度教,也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的一个遗产,在西方社会尤其影响深刻。

      当然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一个巨大的遗产,这就是个人电脑、因特网。嬉皮士将个人电脑、因特网当作他们做梦的工具。在乔布斯年代,他觉得自己身边很多人就是将嬉皮士文化和电脑科技文化二者结合得非常好,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可以沟通的。因特网让大家能够将梦做在一起,这也是嬉皮士的一个理想,他们有一个口号是“世界大同”。

      美国的医保梦也是上世纪60年代的遗产,迄今为止并未完全实现。上世纪60年代人克林顿先生当了总统之后,很想将这个梦做完,所以他委托自己的太太,另外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人,希拉里,去负责这个项目。他们夫妻俩搞的这个方案太过激进,他们希望每一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他们夫妻俩想干一番很大的事业,这实际上是在向上世纪60年代致敬,向马丁·路德·金致敬,向肯尼迪致敬。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说过一句话:“Stay Foolish,Stay Hungry”,为了这句话我写了一篇文章《乔布斯的老师是谁》。这句话并不是乔布斯的原创,而是一个老嬉皮士所说的,是一个老嬉皮士办的一份杂志上登的一句话。我们理解这句话不能从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种劝大家要好好学学天天向上、要有个人修养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要将宇宙烧穿,或者要具有将宇宙烧穿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