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复制链接] 0
回复
96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7-1 10: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互相联系和配合。尽管许多幼儿园都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笔者通过问卷对苏州市家园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42名幼儿园园长、96名教师和170名家长。调查结果令人喜忧参半。

       从幼儿园层面看,家园合作机构或平台的建设已较为完备:90%的幼儿园设有园务委员会,83%的幼儿园设有家长委员会,83%的幼儿园会召开家长会,90%的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52%的幼儿园设有家长接待日和家长接待室,所有幼儿园都有家长开放日,83%的幼儿园会把学年(期)工作计划向家长公布。然而,只有47%的园务委员会中有家长代表;只有60%的园务委员会能定期召开会议,且每次会议前只有42%的幼儿园会通知家长,而被通知到的家长中只有33%会去参加会议。家长委员会也只有46%能定期召开会议。86%的家长会是在一周内某个工作日召开的,这与家长上班时间冲突。只有38%的幼儿园能让家长参与教职工年终考评,且只有19%的幼儿园会向家长公布考评结果。

       从教师和家长层面看,他们的家园合作观念和他们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94%的教师和96%的家长认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要依靠家园配合,99%的教师认为家长有必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90%的教师认为家长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85%的教师认为家长有必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76%的教师认为家长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但只有58%的教师愿意家长随时到班上观摩活动,只有23%的家长经常向园长或教师提各种建议或意见。尽管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在幼儿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只有39%的家长认为自己每天都有机会与教师交谈,只有6%的教师能在一学期内对全班幼儿进行家访。

       这一系列数据真实地呈现了家园合作的现状,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完备的家园合作机构为何无法有效运行?教师、家长们的观念和行为之间为何存在差异?家园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分别扮演了何种角色,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又走访了一些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对当前家园合作中的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1.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

       尽管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认同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双方对分工责任的认识比较模糊。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幼儿园,教育的事主要由老师负责,我们家长就是打打杂,老师叫咱干啥咱就干啥,这就是最好的支持了”。有的家长则表示平时没有时间参与,无可奈何。有教师承认,“在观念上我们能接受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但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有的教师觉得家长一到幼儿园、一进班级,就像个监督员,让他们觉得很不自在。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常常是单向的。在家园联系栏,不少教师只是把从书报杂志上摘抄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张贴上去,把需要家长帮助幼儿准备的材料以及一周的教学计划告知家长。家长会也几乎是固定的“报告会”模式,由园长、教师宣讲,家长只是被动地接收,发言的机会很少。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与形式也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家长只需到时参加就行……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拔高了自己的地位,而家长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发生这种情况是出于这样一种假设:教育的事只有教师懂,家长不懂;幼儿园的做法都是对的,家长只需要配合。显然,这样的合作无法称之为“合作”。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家长难以发挥主动性。因此,我们应明确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在“家长有能力和有必要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家长的参与既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园分担教育工作,又能促进家园的有效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让每一个幼儿能在幼儿园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2.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缺乏积极的互动

       教师和家长只有形成一致的合作目标,互相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与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调查结果显示,92%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在访谈中,教师也谈到“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太了解”“不懂幼儿教育的方法”“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他们认为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家长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不切实际地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我行我素,以至于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二是放弃原则,迎合家长。很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是消极的。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面对观念上的差异,把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尽管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但活动次数少,活动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为主,对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事实上,教师应注意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以自己的教育行为来影响家长,还可以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家长座谈,让他们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3.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园务委员会与家长委员会等家园合作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同虚设。很多幼儿园之所以设置这类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或使幼儿园考核达标。事实上,家长并没能真正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管理与决策。不少教师坦言:“有些工作确实是幼儿园为应付检查而要求教师做的,比如家园联系栏的布置、家长开放日活动、家访工作等,我们没有时间细致地去做,有时也只能是形式主义地应付一下。”确实,在家园合作中,大家比较关注各类活动是否已组织以及活动的频率高不高,而较少关注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分析其原因,客观原因一是教师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较为关注可操作的显性成果;主观原因是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合作的实效无从谈起。

       4.教师与家长的合作随意性强、计划性差

       家园合作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许多幼儿园缺乏家园合作的整体计划,幼儿园、年级、班级等几个层面的家园合作活动难以相互配合,无法持续、有效地进行。调查结果也充分显示了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没有时间计划性。有的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活动仅仅在学期初、学期末、节假曰等特殊时期进行,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有的教师则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想起家长。很多家长都谈到,幼儿园“大多临时通知我们有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学期初不公布活动计划,我们家长有时非常为难,一时无法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就只能放弃了”。活动内容同样缺乏计划性。许多家长反映自己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走,一段时间下来获得的都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家园合作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合作双方对家园合作含义理解的片面性。他们把合作理解为给予、要求或接受、服从,基于此种理解的家园合作必然会出现“教师是主角、家长是配角”“教师主动、家长被动”的现象。二是合作双方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会出现缺乏沟通、毫无计划、搞形式主义等问题。

       合作是一种有意义的互补行为,是建筑在合作主体闾相互理解和角色互换基础上的相互协调的互动过程。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必定要使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更加客观、合理地认识和评价他人,确保互动双方合作成功。

       当然,家园合作是否有效也与合作双方的处事风格、园长的管理风格以及幼儿园的特定文化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改变家园合作的现状,我们必须从幼儿园管理者角度、教师与家长自身角度等不同层面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如管理者要认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家长相应的权利,而教师与家长要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并追求高效的沟通,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