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好玩的“大烧堆”

[复制链接] 0
回复
89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4-22 13:4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源共享:好玩的“大烧堆”


      这天下午,我准备和孙子宝宝一起下楼玩。宝宝希望能带上新买的自行车,可车子比较重,我是搬不动的,他也只有4岁多……怎么办呢?儿子、儿媳立刻准备帮忙。
      这时我面临选择:请他人代劳,当然又快又省力,不过,我决定把做事的机会留给孩子。
      于是我说:“你们不用管,我有宝宝呢!”
      搬车下楼
      我和宝宝商量好怎样把车搬下楼。接着,我在前面抬车把,宝宝在后面一只手抬车后架、一只手抓住楼梯的栏杆,一起慢慢往下移。开始宝宝把车轮放在自己的正前方,车是下台阶了,脚却没办法踩到楼梯上。见此情景,他又主动调整:把车轮的位置放偏一点,这样就可以下脚了。车从四楼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搬了下来。看着终于“落地”的自行车,我们俩都会心地笑了。
      在这一过程中,宝宝不仅尝试了如何解决问题,而且锻炼了臂力及手眼协调能力,还体验了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戴手套
      刚到院子里,我觉得天气比较冷,就对宝宝说:“戴上手套吧!”他却回答:“我不冷!”说完便骑上小车,径直向前驶去。
      我又面临选择:让他一定戴上手套再骑车,他也会遵从。不过,我还是决定把感受温度变化的机会留给孩子。
      我没有再要求他戴手套,而是和他来到社区小花园,一起玩他特别喜欢的“藏棍”游戏。果然没过多久,宝宝就来找我说:“我要戴手套!”
      我们成人总是替孩子想得过于周到,以致使他们错过了许多自主感知周围环境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孩子可能会逐步形成“被人保护”的习惯,从而失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事实证明:他们完全可以保护自己!
      进攻“大烧堆”
      玩了一会儿,我觉得宝宝的运动量不够,便对他说:“我们来进攻‘大烧堆’,好不好?”其实,这个游戏也是宝宝的创意:初冬时节,院子里摆着一堆一堆的落叶等候处理,有人还曾点火烧过它们,所以宝宝把它们称作“大烧堆”。宝宝常骑着车往烧堆上冲,还说自己是在进攻“大烧堆”。
      听到我的建议,宝宝立即表示赞同。于是我们指定一个“大烧堆”,他骑车,我跑步,看谁最先占领。不一会儿,我就感到微微出汗了。
      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成人也完全能够有所作为。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提出新的建议,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游戏中孩子不仅会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还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创造。
      烧堆里挖宝
      玩了一会儿,宝宝把小车放到一边,像我一样徒步进攻起“大烧堆”来。他用脚不停地在“大烧堆”上踩来踩去,聆听着干树叶发出的“嚓嚓”声。忽然,他不小心跌倒了。这下,宝宝又有了新发现:原来“大烧堆”像个大垫子,摔在上面并不疼;“大烧堆”是一层一层的,可以刨、可以掀,下面还挺深。此时宝宝干脆舒舒服服地躺在“大烧堆”里,用手拨动身边的树叶,好不惬意!
      接着,宝宝将兴趣转移到“刨”上,他边拨拉树叶边说:“这‘烧堆’是喷完岩浆的火山。”不一会儿,他又说:“找一个困难的‘大烧堆’吧!”宝宝找到一个更高更大的“烧堆”,开始用力刨。这时,他已经热得摘掉了围巾。忽然,他兴奋起来:“我能挖到金币,还能挖到宝石。挖出来卖给别人,我就能跟乐乐(幼儿园里的好朋友)结婚了!”
      提起大自然,人们总愿意把赞美投向繁花似锦的季节。即便是冬天,也觉得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才迷人。殊不知在这个平凡的冬日,一堆堆我们连看都懒得看上一眼的枯树叶,却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是一个个天然的“体操垫”,在上面运动非常安全;这是一个个神秘莫测的“小山丘”,里边兴许还藏着珍宝呢……与烧堆尽情玩耍的过程中,宝宝一直在探究、在发现、在享受,同时还没有忘记表达和同龄伙伴的友情。
      把“财宝”运回家
      玩着玩着,“大烧堆”旁的几根枯树枝引起了宝宝的注意。他顺手拾起一根说:“这是大钩子,能钓鱼。”他又努力举起一根有自己身体三倍多长的树枝说:“这是大吊车。”
      回家的时间到了,宝宝选出四根最长的树枝,准备把它们运走。他一次次试着把树枝全部插在车上,边插边说:“把这些‘财宝’系紧,得平衡了。”我在一旁静观,没有给他任何帮助。经过反复尝试——失败——再尝试,宝宝终于骑上自行车,带着他的“财宝”,自豪地朝回家的方向驶去,路上竟没有一根树枝掉落。
      在与树枝互动的过程中,宝宝不仅再次锻炼了身体、发挥了想像,还得到了力的平衡与支点等物理学方面的粗浅经验……活动中收获的耐心与自信更是他成长中的宝贵财富,或许可以使他受益终生。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目光盯在各种兴趣班上,似乎只有在那里孩子才能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学习的“课堂”。作为成人,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个灵动的头脑和一颗不泯的童心,就能捕捉到许多孩子发展的契机,在和他们共同生活、游戏的寻常时刻,见证他们的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