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袁振国:义务教育可增加一年,向学前教育延伸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 澎湃新闻网
4月1日至2日,“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多位重磅学者围绕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发表主题演讲。4月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发言中提议,中国的义务教育可在适当时候增加一年。
袁振国建议义务教育可以延长一年。 CFP 资料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教育公平状况,在这十年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和很多的外国朋友进行过交流,他们都是非常认可的。
那么,“十三五”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怎么迈出新的步伐?
义务教育优先考虑向学前教育延伸
首先,要以教育结构的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我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四对结构来谈。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基于中国目前的水平,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决定民族未来素养的最基础环节,我们觉得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
在这里,我要提一个个人观点:中国的义务教育,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延长一年。因为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平是9.1年,我们现在是9年,有差距。另外,我专门研究过,中等收入国家中,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在义务教育年限方面要超出其他未跨越的国家。我相信这不是一个偶然。
那么,这个九年往什么地方延伸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向学前的最后一年延伸。从大脑认知的研究成果来看,5、6岁对人的终生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回报率达到17%,远远超过高等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并且,学前教育的早期开展,对解放家庭、解放妇女,也同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所以如果有可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我建议优先考虑在学前。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应该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我们希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但是它没有吸引力,老百姓不愿意去上职业学校,为什么呢?显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是不够的。在整个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的比重最高的时候达到14%,而现在不到8%,而且还是这几年增加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差不多只有普通高校的二分之一,所以不具有竞争力。
另外,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是不富裕的,但是学费却要更高。这个牵涉到每年好几百万的学生。所以这个结构要调整,调整后的理想状态是职业学校的学费应该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最终基本上不收。
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不能仅把民办教育看作是公办教育的必要补充。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增长点。民办教育不仅是重要资源的来源,而且是满足不同人对教育选择性需求的重要途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激发教育活力,推动公办教育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教育创新。但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不理想的。我们民办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最高时达到1.8%,而现在下降到了1%。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要重视社会教育。现在我们讨论的都是在学校教育层面,但是还有很大的一块就是学校后教育。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可能越来越维系于学校后的教育。
可是我们现在能够接受培训的机会太不公平。有些人一年要培训很多次,他觉得很厌烦,讲得东西都差不多,浪费时间。可是更多的人,根本没有培训的机会。他自己花钱请求培训,还不给他假期。所以一定要让每个人享受到公共的接受培训和继续发展的机会,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班里前10名孩子之后的孩子怎么办?
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个孩子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有一个差不多大家都认同的现象:在一个班级里面,受到重视的大概是前10名的学生。10名之后,会被忽视。30名之后,就可能不被看见。
有一些辍学、逃学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结果和我们调研前的预想完全不一样:由于经济困难而辍学、逃学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主要是什么原因?他们说,上学还不如不上,因为在学校里,老是被嘲笑,老是被批评,不快乐。这就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缺少基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光靠提高观念,光靠师德,光靠个人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教学层面的制度性改革。比如说,进行课程的改革,通过选修课的开设,让每个人找到想要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进去,灵活的学习。在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在全国展开了很多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
然后,要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尤其是以成绩标明身份的制度。如果我们问老师或家长,学生或孩子最优秀的表现是什么,最大的潜质是什么,可能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犹豫不决,即便问学生自己也不一定知道,你说我们的教育能公平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被提问的机会、被表扬的机会,一样吗?不一样。所以多元的评价制度,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