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现象透视与科学引导——由“集体婚礼”事件引发的学术探讨

[复制链接] 0
回复
93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5-8 11:2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象透视与科学引导——由“集体婚礼”事件引发的学术探讨




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新闻一经报道,就舆论哗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站(WWw.cnsece.com)也开辟了名为“现象透视和科学引导”的专题讨论区,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留言,对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科学做法进行分析,对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进行科学引导。本刊对其中部分学者的观点作了摘录和整理。

“集体婚礼”活动有哪些方面值得质疑

陈忻: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是每一阶段或者每一方面都可以笼统称为“××敏感期”呢?
       “月眉”:幼儿自发的“结婚”游戏是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他们模仿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游戏内容、游戏水平、游戏表现形式和这位园长所策划的“集体婚礼”一致吗?幼儿的游戏具有自发性、随意性等特点,尤其是假扮游戏,主要是幼儿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作出的模仿和改造。而成人策划安排的“集体婚礼”还是幼儿的游戏吗?
       “Ijguo”:幼儿对他们经常看到的结婚现象感到好奇,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吗?有必要用“体验婚礼”的方式来疏导吗?主办“婚礼”的幼儿园在这个“体验式教育活动”之后,有没有倾听一下孩子对这个活动的感受,观察一下他们在之后的自由游戏中的话题与行为,能不能拿出“婚礼让孩子更自信、更有责任心”的证据来?
       “jishengkai”:园方所谓幼儿的“兴趣”到底是幼儿自己的兴趣还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兴趣,抑或是成人对幼儿的误读?这样的“集体婚礼”场面宏大,幼儿个个参与其中,表面看上去很有趣,可是幼儿园的活动仅仅是为了让幼儿高兴、兴奋吗?幼儿在经历了这样的教育之后又会留下些什么?
       姜勇: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是适宜的,才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什么才是3~6岁儿童最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看待幼儿对“结婚”的兴趣

“资深儿童”:本人与南京市的R园和T园对总计421名3~6岁的孩子专门作了调查,询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结婚’吗?”结果显示,大约30%的孩子明确回答“不知道”,大约30%的孩子回答“结婚就是要生宝宝了”,大约40%的孩子回答“结婚就是抱抱(或发红包、开婚车、放鞭炮、就像过节、就像过年、喝喜酒、穿婚纱、新娘子到了、新郎官来了、戴戒指等)”。因此,对于并不理解什么是“结婚”的幼儿,与其说他们喜欢“结婚”,不如说他们更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更喜欢热闹。
       丁海东:幼儿说要和谁谁结婚,长大了要嫁谁或娶谁,或者玩结婚、过家家之类的游戏,无疑是幼儿在看到或接触到成人社会中的婚姻现象后,对于这种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的无忌童言,是一种童真、童趣的表达而已。
       周桂勋:所谓幼儿“婚姻敏感期”的说法纯属牵强附会和无稽之谈。幼儿确实会在幼儿期出现性别角色意识,能自觉地区分男孩和女孩,并且能够注意到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性别教育,例如让男孩和女孩到不同的厕所大小便,教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温柔等。但是,教师和家长有意撮合幼儿找配偶,还煞有介事地给幼儿穿上礼服举办“婚礼”,则是给幼儿的成长过程注入“激素”,是在揠苗助长。
       陈忻:这位园长在“婚姻敏感期”这种非专业的概念指导下,导演了“幼儿集体婚礼”,这是以成人的概念和意愿取代幼儿的概念和意愿,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虞永平:对成人世界的生活,幼儿可能会有一时的兴趣,但没有已有经验的支撑,很难有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新经验的产生,因而往往不是学前教育所追求的。学前教育越是迷恋成人生活,越是意味着教育者对儿童世界关注不够,对儿童生活理解不够。
      “集体婚礼”事件反映出教师哪些观念问题
      “月眉”:我们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成人导演下的所谓“儿童的游戏”,儿童要么在其中充当木偶,被动地接受成人的安排,“表演”出一个游戏来;要么被成人制造的气氛或刺激所左右,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却依然全无自己的主体意志。有人认为热热闹闹的就是游戏,有人认为假装的就是游戏,却总是忽略了游戏的一个核心特征,那就是主体性。
       “hysljj”: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儿童按照我们安排好的“脚本”去进行游戏,认为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育”作用。殊不知,在这样的教育观念误导下,我们扼杀了多少孩子自编“脚本”的机会以及自主游戏的乐趣。当我听到孩子说“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玩自己的游戏了”时,我才深刻体会到,孩子们清楚地知觉到他们在教师所组织的一些“游戏”中并不自在。
       周桂勋:幼儿游戏是真假混合的矛盾体,幼儿能够清楚地分清游戏的真与假,并且能够自由地进出游戏情境。幼儿的年龄越大,游戏的能力越强,一物多用的假装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不需要借助逼真的道具。幼儿的“娃娃家”是不需要升级到“集体婚礼”那种逼真程度的。
       赵振国:幼儿园打着“尊重儿童”的幌子,干的却是“成人创意”的事……借用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华丽外衣,却进行着背离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活动,最起码也是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严重误读和误解。
       鄢超云: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看待学前教育实践的,由此而随意修改、歪曲学前教育既有理论,侵害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更有一些人其实不是在谈理论,而是在呼“口号”。这些“教育口号”很具有欺骗性,因而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危害很大。
       姜勇:这位园长所做的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坏事”。孩子们是有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观点的,成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可能会怎样,殊不知最需要转变的正是我们这种不专业的“我以为是”的想法。
      丁海东:我们确实有必要警惕“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所折射出的挟持与绑架童心、丧失对于童年敬畏的立场,如果这种立场真的成为学前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普遍取向,如果幼儿教育工作者自己都丧失了专业操守,学前教育就会沦为践踏童年精神的屠宰场!

我们对幼儿教育该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赵振国: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首先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要理解儿童的生活,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的经验,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
       虞永平:真正科学的幼儿教育应努力关注幼儿的生活、理解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的生活,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把成人的生活当作儿童的生活,把成人的愿望当作儿童的愿望,不能以成人为中心来实施教育。
        姜勇:教育是有科学规律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任何超越幼儿年龄特点的所谓的“教育活动”都应予以批判。超越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伤害幼儿,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育需要别出心裁,更需要呵护孩子的心灵;教育需要有成人的立场,更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更需要选择那些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请园长在选择和组织实施任何一个教育活动之前,首先要大声地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敬畏儿童。
       杨宁:何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其实古人早有认识,即“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学前教育其实是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礼仪等内容。学前教育首先是生活教育与人格教育,其次才是知识的启蒙,而且后者服从于前者。
       张婕:很多时候,成人都认真地、好心地在做着错事,其原因或许是成人过于急功近利了,没有去倾听幼儿真正的心声、意愿和他们的所知所想。我很欣赏一则故事《蜗牛带我去散步》:我牵着蜗牛去散步,本以为我在照顾蜗牛,我嫌蜗牛走得慢,但当我放慢脚步跟随蜗牛时,我却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也许,成人需要用“蜗牛带我去散步”的心态去看待和跟随幼儿,而不要用成人的心态去“带蜗牛散步”,否则将会出现更多的“游戏儿童”而非“儿童游戏”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